热门文章
中国政府坚决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到底
据登尼特企业注册文案服务中心从《新华每日电讯3版》获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自身的一场革命,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成败。
当今时代,行政审批在某些领域的不合时宜,正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李克强总理在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以一周前在上海自贸区与中外企业家座谈的经历现身说法,严厉指出“决不能再停留在审批的旧思路里”。这一表态,对那些长期握着行政审批的“印把子”不放的单位和个人来讲,是一种严厉批评,更是一种郑重提醒。
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调控产生了积极作用。不过,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建立,具有浓重计划经济色彩的行政审批,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和改革。近些年来,尽管中央政府主导大力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废止了一大批行政审批项目。但现实表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展,与社会公众的预期以及中国的改革发展事业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得不够顺利,或者说步子还不够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相关部门和个人依然存在着不合时宜的“审批思维”。在他们眼里,审批是一种权力,审批能够带来利益。因此,只要他们死死把着审批权力不放,就可以不断地通过审批活动获得收益。这种现象,被社会公众形象地称之为“审批经济”。而这种叫法的背后,透出人们对管得过宽的行政审批多少的无奈和愤懑。
事实上,人们对这些“行政审批”意见很大,并不只是因为“审批经济”。通过审批直接剥夺被审批方的部分利益,只是看得见的与民争利。更值得关注的是,不合时宜的行政审批相当于人为设置了市场门槛,阻碍社会力量自由参与市场竞争,侵害着人们公平参与社会竞争的权利,甚至可能剥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活动的重要机遇。这种损失,远比有形的“审批经济”更加令人痛惜。
行政审批令人诟病,不仅因为“不该管的瞎管”,还因为“该管的没管好”。这方面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因行政审批产生的腐败。由于有关部门和个人手中把持着行政审批权,而权力又得不到有效监督,于是凭借审批权以权谋私的现象层出不穷。时间较远的典型,有在行政审批上乱作为、无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而终获死刑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而较近的,可以这两天社会广泛关注的刘铁男一案为例。刘铁男被控受贿3558万元,其中半数涉及审批。
可以想象,那些为了通过审批而大肆行贿的企业和个人,受行贿成本的影响,很可能在相关的项目工程或生产活动中弄虚作假、为害社会,从而开出行政审批的“恶之花”。
附着于行政审批的不当得利不除,依附于行政审批的过时观念不破,行政审批改革推进就很难顺利推进。新一届中央政府大力推行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大量行政审批事项,但媒体报道显示,中央取消行政审批的要求,在一些地方难以落到实处,形成“最后一公里”的梗阻;一些地方逆势而动,变相设置新的审批项目。以上种种足以说明,要打破不合时宜的审批思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自身的一场革命,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按照这一要求,彻底打破不合时宜的“审批思维”,科学制定“权力清单”,坚定不移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才能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并打造出更开放、透明、高效的服务型政府。